2012-04-29

Before Bernini's Room - Colonnade


Colonnade

1656-67, travertine, height 19.5m, Piazza di San Pietro, Rome



  一共284支獨立的石灰多立克柱式,四支並列的寬度,並且在上方總共花了Bernini約十年去設置了96尊巨大聖人與殉道者雕像[1],宛如一個戶外的萬神殿,迎接前來此地的眾生進入天堂的空間(圖24),根據教宗的需求[2]Bernini的完成中,使用的是讓眾聖人在空間上圍繞出一個以象徵超越死亡的聖彼得勝利意義的方尖碑為正中心[3]之橢圓廣場兩旁的弧形列柱(portico[4],而非只單純設置完全獨立脫離的雕像,列柱在Bernini的概念中欲使為一雙在眾聖人的結合中由聖彼得教堂延伸出的手一般(圖25),一方面擁抱著來到廣場的不管是基度教徒或是異教徒,一方面也向著世界伸出雙手來傳遞信仰(urbi et orbi[5],並且列柱中因四支並列而開出的三層走廊,機能與意義上能在大雨或是烈日保護著群眾[6],在古羅馬建築師Vitruvius的理論裡也有提及多立克柱式適合使用在列柱與提供行走廊柱上使用[7]。除了列柱的構圖,在廣場中的群眾們,面對教堂正立面上那教宗迎接群眾的陽台,也像是在面對一個舞台劇場,由MadernoA.D.1556-1629)所建造結合愛奧尼亞柱頭與多利克柱身的大膽嘗試並且強調水平走向正立面舞台(圖26);相對的,對於教宗從陽台迎接群眾時的角度,也一樣是在面對一個由前方梯形與之後的橢圓以及兩旁帶有巨大雕像的列柱所構成的舞台(圖27),一個世俗劇場。彼此雙方都互相面對的給予能量;戲劇場景也在人們環著列柱移動時,自然光影不斷的因為人們移動所改變的空間組成與時間流動所轉換變化[8](圖28.29.30)。如何給出一個震撼戲劇效果,Bernini將這問題首先針對於人類的視覺上。在教堂立面的前方,以一個由立面至廣場逐漸縮減的梯形(The Piazza Retta),若是在梯形之後面對教堂正立面,將發現在視覺上正立面是以錯覺的方式縮小,Maderno的舞台正在收縮,並且將原本強烈的橫向水平感"擠壓"[9]了(圖31),使其產生垂直向上的效果去平衡Maderno的正立面設計。接著列柱包圍出一個巨大的橢圓(The Piazza Obliqua),橢圓長幾乎相較於聖彼德巴西里卡與梯型總長的尺幅,以橫向的方式緊貼於梯形,若是在橢圓廣場之後面對教堂,則是廣大寬度超出視覺的極限,身體也將無法掌握,使得完全的膨脹與擴張的能量流竄,但是教堂的立面卻因梯形的效果而產生立面內縮但同時卻在膨脹拉近。使得觀者身體與視覺跟不上作品,而無法清楚的去掌握與切割作品產生的效果與空間,這就是十七世紀的Bernini在戲劇效果上亟欲達到的震撼的思維與方式,如果說Bernini是一個完全投以自身的劇場或舞台設計師(impresario)也將毫無疑問。

         幾何學上來說,橢圓具有兩個圓心,是由兩圓心拉出的固定長環繞一圈而產生橢圓,相較於正圓形所具有的單圓心而有"分裂"的意味,也是多重意義的重複。運動在此發生,也就是必然包含時間性,橢圓上移動不同於正圓形的移動來的慣性與穩固,加速度與扭轉向量不斷的發生在任何有形與無形的角落。聖彼得廣場上的橢圓不只是單純幾何學上的橢圓,它是由左右兩個圓形與中央方形外部圓所構成,也就是說它是由三個圓形並排所構成的ㄧ個"非常態橢圓",即使是在數學上的幾何圖形,它也非以數學標準方式所產生(圖32)。三個圓心與宗教意義上的結合,左右圓心上有著兩噴泉,正中心則是由FontanaA.D.1543-1607)從埃及遷移此的方尖碑,並且其頂端豎立了十字架,基督教與異教的界線隨著將梵蒂岡與埃及神聖象徵的結合有了新的意義[10],在Bernini的操作下,神聖的狀態是穿越了所有地理上的、宗教上的、自然上與精神上的隔閡。兩噴泉與橢圓廣場呼應了教堂內的祭壇,噴泉如同祭壇上的燭台,神在燭火中亦在不止息的水流之中。










[1]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6, phase 1, line 1, p.145, 1998, Abbeville Press
[2]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6, phase 2, line 7, p.145, 1998, Abbeville Press
[3]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6, phase 3, line 9, p.145, 1998, Abbeville Press
[4]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6, phase 1, line 4, p.136, 1998, Abbeville Press
[5] Charles Scribner III,BERNINI, plate 28, phase 1, line 17, p.98
[6]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6, phase 2, line 1, p.137, 1998, Abbeville Press
[7]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6 ,phase 5, line 5, p.136, 1998, Abbeville Press
[8] Franco Borsi,Bernini Architettoplate 117, 118, p.94-97, 1980, Gruppo Editoriale Electa, Milano
[9] Charles Scribner III,BERNINI, ”pinchers”, plate 28, phase 2, line 5, p.98, 1991, Harry N. Abrams, Inc
[10]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6, phase 1, line 1, p.142, 1998, Abbeville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