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6

《闇》,三割時空的重複創造

       影集的設定能在個別人物與事件的描繪上更為寬廣,但這由NETFLIX原創影集的《闇》是更為後設思維的將拍攝與劇本這相互拉扯關係本身提升成一種近乎宇宙觀。因為從第一集的開場那科學與哲學的當代宣言劈頭劃下關於此劇的時空觀是完全超乎一般日常認知,非線性時間的世界——非絕對慣性因果觀——來塑造我們人類關於過去、當下、未來之間的感性。

       科幻小說式的開場白展現的其實也是一種歷史小說的結構性安排,而這些排組成的卻是完全屬於當代哲學的嶄新。因為第一幕在2019年上吊的男子留下了一封帶有未來預期時限的信,突然切換從夢中醒來的青年,等同於剛那如夢似幻的悲劇事件在一個剪接中成為過去。此劇的導演從一而終,第一季全都由同一導演拍攝,極端謹慎地安排每一場戲、每一個畫面組成、每一個細部調光,每一單集都把持著自我的敘事節奏,然後慢慢提升觀看食的身體感至片尾,停留在充滿驚喜與訝然的一刻。

       當過去事件啟動的緣由是因為未來人物或是未來事件的穿越時間而發生,線性時間早已被切割重組,環形思維的開始,更甚者在於過去與當下、當下與未來、未來與過去之間都開始脫離線性時間的禁錮,而相互產生因果關係,我們不得不重新面對整個人生與整個世界。譬如當男主角發現自己朋友那失蹤的國小年紀男孩,其實不小心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並且男主角默默看著男童認識了自己那一般年幼的母親,赫然發現那就是自己親生父親的時刻,關於時間已不再僅是年代之間的穿越,它是出現在人類正佔據空間時體會到的每一種感性變化之中;關於空間亦不再是人類所處之唯一擁有的位置,它出現在我們每個瞬間出現在時間流動中的行為選擇。

       輔以某種劇中文獻的研究,穿越時空分割了33年的間距:2019年、1986年、1953年,三種德國歷史上的糾結時刻。二戰之後的反思,諷刺地在小鎮之中嘗試構築核能電廠以求發展,同時隱含著對於這物質那說不清的曖昧嚮往;流行文化開始的誘惑,有著來自德國與美國之間交雜的流行音樂與圖像,是如何拿來吸引青少年,並且嘗試作為穿越時空的裝置中使用的媒介,事實上失敗就會殺死實驗體,反諷的力道不輸前述劇中的核能電廠設定;看似囊括整合了過去的2019年(對於2017年此刻觀看的我們來說,這也是個未來的設定意味),正因為當下不停發生的少年孩童失蹤案而開始現蹤的各層人物關係,其實是導致了1986年事件的原因,其實也介入了1953年的關鍵轉折。三種時空的環形思維同時發生,時而相互交疊。

       最為精彩之處在於,此劇的導演幾乎未使用到任何當前常見的商業特效,而是使用的扎實的剪接來安排精心挑選、設計的畫面,其中展現的是一樣謹慎細緻到令人佩服的選角卡司,因為許多角色都會在劇中出現三種時空的年紀,不單是臉孔與身材必須相像,還有個性養成、習慣用語等都必須被導演考量在每一場戲裡,這是極為龐大的思考工作。總是處於製作流程最後步驟,同時不得被忽視的另一點在於此劇的聲音後製,配樂(或更準確地說是氛圍設計)非單純編寫旋律或是鋪放聲音底基,它時而若有似無的以不同戲中適合的頻率還有空間蔓延。看似組成單純的洞穴單人探索的戲,其實複雜程度超乎想像,洞穴聲音每秒都在產生變化,跟著主角的行走腳步、發現每個角落而不停的差異化,配樂/氛圍設計混在那些腳步聲、洞穴空氣流動聲之中。來回於三種時空思考的當下,場景相似但不相同,同樣稱作為溫登的德國小鎮,卻是每每不同的溫登,每一次的回溯重遊都產生了一次新的組成。


       不禁在心裡被喚起所有關於德國傳統哲學的脈絡傳承,早至中世紀那北歐嚴謹的系統式生活/生命價值觀、十七世紀宗教革命後的啟發、到了康德關於理性組成的三大著作、黑格爾的感性重寫、愛因斯坦在人類文明的改寫等等,甚至說其實希特勒的書寫即使充滿基進性(Radical),在細節與謹慎程度而言一如以往日耳曼民族的傳統,如果曾經使用來自德國的家電或是坐上德國車並深深體會過使用時的每個細部,就能略懂一二。而體會且共鳴了此劇之後,再回頭會發現那些美國人所製作的大成本影像,都是那麼樣粗糙又單薄的不忍直視,雖然娛樂效果之好,不過對於當代思考來說是多麼空罔。所以這劇是推薦給想呼吸一點新鮮空氣、想看有趣味的劇本安排、想思考真正嶄新可能的當代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