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

《Capitalism in a Scene of Painting》:〈繪畫、劇場、影像:彼得葛林納威〉



彼得葛林納威於2008年的作品《夜巡林布蘭》(The Nightwatching)以現代舞台劇場的價值轉化,去拍攝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完成畫作的過程,同時在其中探討十七世紀荷蘭的社會生態。劇場式影像來處理當時林布蘭以畫家的身份生活的家庭日常,或是他出入社交場合與各種職業的友人之間所展現的行為和口吻,以及進行畫作的各種考量過程、公布畫作之後接踵而來的各類評論等。

導演彼得葛林納威用影像述說劇場本質是如何地與當時社會價值觀貼近,譬如客戶看見林布蘭完成的繪畫之後此起彼落,無關乎地位階級的你來我往相繼發言,爭相表達各自對於眼前形象與色塊的評論感想,在電影影像中勾勒出一種關於民主政治運作的縮影;林布蘭家中眾多僕人共聚一堂話家常的時刻,僕人與主人之間對話除了上下主從關係外,也充滿物質與利益交換的意味,只要有辦法化為語言上的等價度量,彼此就有辦法去進行交換行為。

安排每一場戲與場景、燈光、演員的方式,如同影像中林布蘭的角色在安排他畫作中的場景、光線、模特兒,兩個平行的空間都同時述說著十七世紀荷蘭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之所以使用彼得葛林納威《夜巡林布蘭》的影像另一理由在於其影像操作除了在前述提及與當時荷蘭社會走向資本化過程的精確再現之外,也同時重構林布蘭創作動機的可能性,即為以當代影像重新審視幾百年前的影像觀。彼得葛林納威用《夜巡林布蘭》再次創作與觀看林布蘭的《夜巡》,使觀者以新的方式——劇場式影像——觀看何以稱做"巴洛克時代"的十七世紀,觀看當時的作品是如何"戲劇化",觀看藝術家(在此也是畫家林布蘭與導演彼得葛林納威兩者相對)如何使繪畫與戲劇之間發生關係。

電影中的演員在畫室裡成為模特兒,而此模特兒在片中舞台與繪畫中也如同劇場中演員,林布蘭由畫家也身兼劇場導演,彼得葛林納威則以導演的身分在此影像中完成繪畫成為畫家等等這眾多複雜層面共組時的整體過程。

















參考資料

  1. Svetlana Alpers,《Rembrandt’s Enterprise:The Studio and The Market》,1988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 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國立編譯館主譯,黃建宏譯,《影像的宿命》,2011,典藏
  3. 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劉紀蕙、林淑芬、陳克倫、薛熙平譯,《歧義:政治與哲學》, 2011,麥田,城邦文化
  4. 吳乃德,〈從君權神授到主權在民---民主思潮在近代世界的散播〉,《歷史月刊》第6期,19887月,頁83-90
  5. 黃慧敏,《彼得格林納威以電影作畫的畫家導演》,2004,期刊<電影雜誌>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