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7

Before Bernini’s Room - Baldacchino




Baldacchino
1624-33, bronze on marble pedestals, height 28.5m, Saint Peter’s, Rome


  Unban VIII想要委託Bernini在新聖彼得教堂中,建造一個可以禮拜儀式並且具有紀念物性質的聖彼得墓上頭的建造物,它必須既不會因為新建造的聖彼得巴西里卡的巨大尺幅而顯得渺小[1]、也不能因為MichelangeloA.D.1475-1564)巨大圓頂下的高聳空間而矮小沒有霸氣與震撼效力[2](圖7)。根據典故所記載Constantine大帝在戰爭[3]期間,某日晚在廢棄的所羅門神廟中的睡夢中夢見神跡,而助於最後戰爭的勝利,所以後來Constantine為了回報而建造聖彼得巴西里卡並在這舊聖彼得教堂的墓上以所羅門神廟柱式去造了一個華蓋[4](圖8),原先是那在教堂祭壇上的織錦華蓋,而Bernini嘗試將它轉化為一個大型的紀念祭壇,使它成為一個大型建造物。他決定在這樣傳統的柱式上混雜新元素、新材料,使其在形式、裝飾、外貌上與本身具有的機能與穩固性成為永恆的同時,得以在不同時代轉變為不同意義:聖彼得教堂與耶路撒冷聖地的結合。

   非常大量的使用深色的青銅,使得這些材料成為作品上強調的主題之一。它們來自熔解羅馬萬神廟門廊的銅制屋頂沿架[5],以及部分來自聖彼得教堂圓頂上的銅材[6],其數量龐大到在此案完成後所剩餘的足以去建造新城市的城牆與八座砲台。[7]當時反對此做法的人也曾諷刺的說,教宗BarberiniUnban III)簡直就像是個Barbarian[8](野蠻人之意)。但一方面在於十七世紀的鎔鑄與造模技術,在大巨幅的比例與作品本身的支撐與穩固要求的必須,所以改變使用材料,同時也因為材料的來源,將使得作品有更深層的轉化意涵,包含了羅馬萬神廟的神聖於其中;一方面在各式白色大理石的環境所包圍的情況下,如何使得作品本身脫穎而出,欲釋放出徹底的與眾不同,但同時又與周遭的各元素與之呼應[9]:大膽並且大量的使用深色青銅是Bernini的決定,它是一個在聖彼得教堂中,與整個內部(不管是兩旁的圓龕、圓龕中的各雕像、上方的拱頂、拱頂的種種象徵裝飾、地面上的祭壇、祭壇前來往的神職人員或是老百姓、地面下的聖彼得墓等等)發生作用的,屬於整個內部空間的祭壇華蓋,一個青銅雕塑錦緞樣式的華蓋(圖9)。

  在1628年的第一張完整手稿圖[10](圖10)中可以看到,四支所羅門柱上站著四個拉著錦緞天篷的天使,天篷下是帶有十字架的祭壇,天篷上方則是復活的耶穌與兩個成V形的小天使。三個聖經中戲劇性的場景在設計中由天篷下到滑蓋上方的圓頂呈現出來:耶穌受難(祭壇上十字架)、耶穌復活(天篷上雕像)、耶穌以審判姿態即位(圓頂中的馬賽克)。但是因為雕像下方的基台不足以支撐住雕像的重量而不得不在設計圖作調整(圖11),最終是以一顆圓球,上面在放置一體積大於圓球的十字架來表示,在於這世界之上神的全面勝利[11]Bernini使得耶路撒冷中猶太神廟與耶穌救贖的意義中做了轉換與結合。在圓球下方的天篷設計上也面臨了許多困難而不斷更改,原有的設計在天使的拉抬下浮在空中,但是在與四支大所羅門柱的互動關係裡顯得單薄,這樣無法顯現太多實質意義,如果作品自己本身的互動內容做的不完善與謹慎,那是無法與周圍環境產生強而有力的連結。Bernini改以天篷與四支柱頭結合,天篷是一個在形式與意義上的"上層結構體"[12]superstructure),必須在機能上穩定與扎實,並且在八層樓的高空中被四支聖地象徵帶有神性的大銅柱支持著[13],並且在於內部都灌上混擬土增加結實與穩定感;意義上更可以說是"超結構體",它使得先前提到的:猶太神廟與基督教義的結合,祭壇天篷不只是世俗禮拜的一部分,天篷上則最終以巴洛克裝飾中常出現的渦捲,同時類比於教宗冠帽的樣式,去賦予象徵意義(圖12.13):我們在聖彼得的墓前,對著祭壇,透過這祭壇與上升的天篷,透過上帝之下、世俗之上、受到天使所帶有那肉眼不可見之神性能量扶持的教宗[14],感受上帝、感受基督救贖的勝利展現。而其中也最令人無法忽略的是那大量使用在裝飾上的黃金,教宗Barberini的家徽是蜜蜂,在任何與之有關的委託案作品中都可以看見那蜜蜂象徵,大量的黃金在華蓋上營造的像是蜂蜜蠟,將金屬的冷冰性質覆蓋上溫暖甜蜜感,同時也給予視覺上的華麗刺激。若再次詮釋,可說是象徵教宗將會溫暖這個象徵社會發展中冰冷的青銅,像是黃金使之富裕、像是蜂蜜使之飽足甜蜜[15]。因為素材轉向於能被熔解的金屬流體與內部混擬土的使用,曲線與流動的意義不管是在作品建造或是完成之後都帶有著巴洛克的意味[16]。再者,對於贊助者的頌揚,是Bernini在作品中必要的考慮條件[17],因為那也是一個經濟學社會,供給與需求的雙方滿足感都必須被考量,又譬如在四支柱子上的裝飾,Bernini使用了月桂樹的枝葉去榮耀他的委託者教宗而取代以傳統交纏密布的聖典中葡萄藤[18](圖14),在天篷上方的冠帽渦捲中兩個小天使,也舉著蜂蜜罐般的教宗冠帽與開啟世俗聖殿與天堂之門的聖彼得的鑰匙[19]












[1]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3, line 6, p.29, 1998, Abbeville Press
[2] Franco Borsi,Bernini Architettoplate 326, p.248, 1980, Gruppo Editoriale Electa, Milano. Charles Scribner III,BERNINI, plate13, phase 1, line10, p.70, 1991, Harry N. Abrams, Inc
[3] According Eusebius, the victory over Maxentius at the Milvian Bridge in A.D. 312
[4]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4, line 7, p.29, 1998, Abbeville Press
[5]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3, line 8, p.37, 1998, Abbeville Press
[6]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3, line 11, p.37, 1998, Abbeville Press
[7]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3, line 8, p.37, 1998, Abbeville Press
[8]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 line 14, “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 (What wasn’t done by barbarians was done by Barberini), p.37, 1998, Abbeville Press
[9] Charles Scribner III,BERNINI, plate13, phase 2, line4, p.70, 1991, Harry N. Abrams, Inc
[10]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3, line 4, p.32
[11]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2, line 6, p.34, 1998, Abbeville Press
[12]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5, line 6, p.34, 1998, Abbeville Press
[13]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late 25, p.35, 1998, Abbeville Press
[14]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1, line 4, p.39, 1998, Abbeville Press
[15]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4, line 4, p.36, 1998, Abbeville Press
[16] 五十嵐太郎, 謝宗哲 , 《關於現代建築的16空間、時間以及世界》, 第一部, 第二章:巴洛克橢圓與裝飾, p.41, 對於現代建築材料上向流體的轉變所詮釋, 也應適用於對巴洛克本身的詮釋, 2010, 田園城市
[17]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2, line 1, p.37, 1998, Abbeville Press
[18] Charles Scribner III,BERNINI, plate13, phase 4, line6, p.70, 1991, Harry N. Abrams, Inc.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1, line 3, p.37, 1998, Abbeville Press
[19] T. A. Marder,BERNINI and the art of architechture, Ch.1, phase 1, line 1, p.42, 1998, Abbeville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