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9

千重屍油的引誘創作

  在多年以前,曾經植入目前五六七年級生回憶的港片類型之一:殭屍,那總是由雙英(林正英、許冠英)與隨從-錢小豪扮演的道士師徒進行各種時空關於鬥屍的儀式與追逐,這些在今日已成為典型的歷史紀錄價值的影像,卻如同殭屍的本質一般,再次被煉(屍)生。

  201311/8在台灣上映的日子令人感到敏感,原因在於前述的"雙英"演員,分別於1997年與2011年的同日:11/8這天去世,不去談論巧合與否,著眼在這影像上,也許更多屬於這《殭屍》影像的強度提升,它不僅是單純的商業影像,而是曾經屬於香港電影的顛峰與產業榮景,如今已決對廢墟與死亡籠罩的方式一步步重新在2013年的今日進行還生,而此"生"之意卻是使那殭屍-影像而生。

  充滿殭屍本質的趨向貫穿且流轉從頭至尾所有關乎影像蒙太奇的異質操作,不停歇的進行著影像殭屍化(全然不同於如今美國好萊塢與其影集氾濫不可謁的殭屍影像化),影像裡的每一個物質上的技術隨著時間的遞傳而進行著道士思維的煉屍:失去了大半彩度的色調,時而詭異變速節奏的運鏡與剪輯,完全脫離自然的人造(屍)光線……;每一個影像生成的意向宛如它早已死去,卻由充滿愛的創作者貫注了無盡的感性以求重生,運用了今日科技各種技術之外還有跨越國際的"屍法"(融合了他國的殭屍與鬼片類型的思維來思考監製),為了喚醒香港影像的歷史感,也為了重製今日覆蓋在香港電影影像上的沉重棺木。這些種種已不同於殭屍影像的寫實再現操作,而是操作我們對於殭屍影像所衝擊的現實感這件事的重新思考,也就是說我們面對的是關於殭屍-影像在我們所有身體上反應(映)出的"感性"這回事。

  藉由許多影像上的"殭屍語言"來觸發關於時間上的(香港電影過去與現在、甚至未來的諷刺或期待)、空間上的(電影腳色、物件甚至類型上關乎幕前與幕後的變轉)的意義重疊,像是想要不斷製造出影像中的"屍油"(它是片中道士時常提起能引誘殭屍的"物件",卻更趨近為抽象的誘屍氣,因為它不曾實際出現在影像中),本身像是一隻曾在過去煉生卻死去多時的殭屍,如今伴隨著古法與現代交合儀式的慢慢誕生在道符封印的"結界空間",它在日常生活空間之中,卻不被日常的人們所見、所感,在這裡面有著各種"屍序"的語言、行為。

  在我們原先日常生活裡"別說是道士,殭屍都沒了~",因為影像-殭屍的重返,逐漸吞噬了我們的日常,直至我們最後睜開的一幕,即便是重複了一次原先可能的日常:再次死去,卻如同希臘悲劇一般,反而也成為這已完成的煉屍儀式中的必須條件之一。接著我們將看見了自身與影像同時完成了屬於殭屍-創作的啟示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